文 /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向阳 编 / 周亦川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原发于子宫, 多发生在葡萄胎、流产或足月产后,因来源于妊娠滋养细胞,又称为滋养细胞恶性肿瘤,在我国多见。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妇科肿瘤,侵袭性高,早期可经血行转移至全身而成为全身性疾病。20世纪60年代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绒癌患者死亡率高达90%。[1]
北京协和医院对绒癌的研究始于1949年,在宋鸿钊院士的带领下,潜心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诊断与治疗, 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
首创采用大剂量5-氟尿嘧啶等化学药物治疗绒癌,初治患者死亡率由过去的90%下降至15%以下; [2]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按照当时的治疗常规切除原发灶存在的子宫,而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患者病愈后所生子女及子女再生育均正常,遗传学研究未发现异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