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进入2018农历戊戌狗年,“狗年说狗”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狗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好朋友”,自古以来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确实值得一谈,那么就让民族文化为你说一说中国古代的狗。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作为十二生肖中的一员,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有着很高的地位。这一点从中国不断出土的考古发现中可见一斑。
人类自创造文字伊始,就有了关于狗的记载。《殷墟文字类编》中有狗的象形文字,《易》中有代表狗的符号,《诗经》有“无感我悦兮,无使龙也吠”的诗句。这里的“龙”指的就是狗。
古籍中狗的别名很多,狗高四尺则谓“獒”,体大者曰“猗”,善捕猎、看田者曰“良犬”,良犬有鸟龙、韩卢、殷虞、茹黄、郁林、地羊、白龙沙等名称。《周礼》称养狗的人为“犬人”。
汉代始设训营狗官职叫“狗监”。汉武帝甚至为狗建了“犬台宫”。《三辅黄图》载:“犬台宫,在上林苑中,去长安西二十八里”,在“犬台宫”外又建筑了“走狗观”。汉灵帝更是爱狗爱得发狂,史称他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缓”,“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给狗戴冠系缓,使狗成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