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湘西吊脚楼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宝,是湘西地域上最朴素的色调,最温暖的驿站。几户,几十户,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独特的建筑技艺也激发了人们对湘西以及湘西民族建筑文化的探索欲。
湘西土家族在居住形式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唐宋以前,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住房是用树枝,树叶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挡雨,下可以脱离地面,避免野兽侵袭,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到了宋至清末,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正逢当时的制陶业不断发展,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