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发表在《干细胞报告》(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研究发现,在微重力环境下,人体心肌细胞的功能和基因表征都出现变化,但是在回到地面10天后,这些基因表征又退回了地面的状态。
宇航员正在太空站检视一些心肌细胞。
研究人员把三个人的血液细胞重新编程,在培养皿中培养人体多功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s),将它们送上国际空间站(ISS)观察5.5周,与地面上一组同样的心肌细胞做对比。
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约瑟夫·吴(Joseph C. Wu)说:“我们对微重力环境的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人体整体的影响,在当前人们越多越多地考虑远距离太空旅行、去月球、火星活动的情况下,这样的研究将帮助我们了解人体在太空中的变化。”
回到地球后,研究者发现在太空待过的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和地面的差不多,但是它们的脉动规律和钙循环模式发生了变化。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对这些细胞在太空中待了4.5周和回到地面10天之后两个时间点分别进行的RNA测序显示,2,635个基因的表征在太空中、回到地面后和一直位于地面的细胞各不相同。
特别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在太空中表征更明显,但是在返回地面后,又恢复到和地面对比组细胞相似的水平。
“心肌细胞对微重力环境适应变化之快,令人惊讶。”吴说,“这些研究将增进我们对细胞机制的了解,有益于宇航员长途太空旅行的健康,对改善地面人类心脏健康也奠定基础。”
吴也提到了这份研究的局限性:在太空的时间较短,而且使用的二维细胞培养。他们打算未来使用三维心脏细胞进行实验,并包括多种细胞类别,比如血管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