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阴阳观念的产生及其运用,是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建筑实践与哲学观念融合的结晶。“阴阳”观念的形成,不仅具有朴素的哲理,而且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西方建筑思潮与设计理念的不断侵进,民族建筑思想有所退让,但阴阳观念在中国建筑的情结仍然没有消失。
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阴阳”观念认为:“阴阳是宇宙、生命构成的两种基本元素。这两种基本元素的交感、整合,产生了天地万物,也产生了生命”,各种建筑形态及其理论都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紧密关联。阴阳观念和这两种基本元素,始终穿行在我国传统建筑形态中。
由阴阳五行说,继而提出将自然阴阳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协调之说,为我国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这两种观念催生的基本理论不断在建筑中得到重视和运用。有些学者认为“物象的正负认识最早体现中国古代阴阳观念的现象”。
阴阳观念最初理论认为:凹者为阴,凸者为阳。阴阳不同属性的现象很早就在建筑中相继运用。半坡遗址距今已5000多年历史,建筑形态上属于阴性穴居建筑;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大量木材建筑构件,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利用木材在地面上构架(凸起)阳性建筑。这些古代建筑形态,初显了阴阳观念引导两大类型建筑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