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揭秘北京城里最古老的街道:辽金时代已成“金街”

核心提示:这条街在唐代幽州时已有,辽代时在南京城(即北京)拱辰门里,金中都时在崇智门里,是当时商业活动极为集中的地区,还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府邸,热闹繁华,堪称辽金时代的金街。

北京城历史悠久,光建都史就有八百年,那北京城里哪条街巷历史最悠久呢?答案是,宣南的三庙街与老墙根街。

历史上的宣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北京城市活动的中心区,位于宣南腹地的三庙街东起上斜街,西至长椿街。

如今的三庙街街长不足三百米,宽约四至六米,街上店铺不多,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但据古今学者考证,一致认为此街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北京道路历史之最,是北京街巷名副其实的“老爷爷”。

这条街在唐代幽州时已有,辽代时在南京城(即北京)拱辰门里,金中都时在崇智门里,是当时商业活动极为集中的地区,还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府邸,热闹繁华,堪称辽金时代的金街。

辽金时此街比现在长,穿过长椿街至现在的槐柏树后街。辽代在街南建有紫金寺,明嘉靖年间曾重修。明时街以寺名,称紫金寺街。清代时,旁边的上斜街上有两座关帝庙。此街上也有一座,分别被称为头庙、二庙和三庙,此街因庙而被称为三庙街。街的长度缩短为明代的一半。十年动乱中一度改为“立新街”,后又恢复古称。

清代学者、诗人,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馆的毛奇龄曾居三庙街中段路北。他一生著作颇丰,后人赞他“淹贯群书,诗文皆推倒一世。”住在三庙街时,他常去南边不远的长椿寺与友人们饮宴赋诗,留下不少诗篇。

另一条老街兴于辽代,即离三庙街不远的老墙根街。老墙根街位于下斜街中段路东,是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街,东接校场口胡同。因东口临辽南京城东城垣内缘而得名“老墙根”,街名始终未变。1965年整顿街名时,只在名后加了一个“街”字,称老墙根街。

椐张江裁著《燕京访古录》载,在老墙根曾发现一段古城墙遗址:“长一丈八尺,高九尺。城砖坚固,石基如新,平嵌一石……上刻隶书‘通天’二大横字,左刻‘辽开泰元年’五字。右刻‘北门’二字,均隶书。考此处为辽时东北隅。”

不少人知道北京的刑场明代在西四牌楼,清代南移至菜市口,民国时移至天桥。但极少人知道在移至天桥之前还曾有一个刑场在老墙根附近。

老墙根西口以西有一条东西向略有倾斜的胡同,西口在长椿街,早年叫窦家坑。但人们念俗了,常称为斗鸡坑。清末,在这条胡同中段路北有一个大院子。灰色的高大围墙,北端达三庙前街,院门开在南面,城楼式的大门前有卫兵站岗,这个森严的大院就是当年的刑场。

宣统年印制的《京华百二竹枝词》中说:“当年弃市任观刑,今日行刑场筑成;新旧两般皆有意。一教警众一文明。”其后有注:“自前明即在菜市刑人,本朝仍之。每遇人於市,观者,动为塞途。今于斗鸡坑地方建筑刑场一所,门墙室宇,颇为高宏;既为卫生,符合卫生之举。”空旷的刑场内只有几间平房,还有绑犯人的木桩和铸有鬼头刀的刀具。当时处决犯人仍用刀砍,处决后从大墙西南角一个洞口拖出去,到附近大坑内掩埋。

刑场移往天桥后,这里办了一所教育感化不良少年的感化学校,胡同也改名感化胡同,沿用至今。1939年社会慈善家熊希龄、英敛之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在感化胡同中设立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专收孤寒儿童和流离失所人员让他们学一技之长,自谋生路。现在,在刑场旧址东、南、西三面院墙早已拆除,只有北面一段残墙尚存,是对那段血腥历史的一点记忆。

一个城市甚至一条街巷的历史总是由多层面构成的,血腥刑场之外,老墙根街附近的百姓生活也不乏平静与惬意。下斜街与老墙根街交界处不远,就是老北京著名的下斜街花市。这里离京南著名花乡——丰台八村不远。每当土地庙会,花农们肩挑车载各种鲜花到庙会售卖,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市。

下斜街花市与京城另一著名的崇文门外花市不同,那里是出售人造花——各种绒花、绢花,这里卖的则是真正的鲜花。

花市在清朝最盛,那时许多文人墨客寓居宣南一带,他们常常结伴赏花,吟诗作对,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金庸先祖)曾咏诗:“卖花声里过斜街,不记招寻月几回。”“结邻真喜近斜街,步履寻春又一回。”从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这片街区鲜活的日常。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因爱花而移居下斜街。并赋诗道:“老去逢春心倍惜,为贪花市住斜街。”他的故居在下斜街中段路东,只是普通的小院,朱彝尊亲植了桃树和紫藤,在这里过起了闲适的田园生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探趣吧系信息发布平台,探趣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大家都在看
北京各大医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