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科举制度下的“高考移民”现象

在唐朝,科举被称 为“贡举”,其中“贡”指“乡贡”,“举”为“岁举”。乡贡是州县一级的考试,只有在乡贡考试中成绩合格的才能参加岁举。岁举则为选拔官员的考试,也就是通过岁举的考生就拥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岁举大致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6科,其中进士考试常被人们看重,通过了便是“及第”了。

中国的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成于唐,大备于宋,僵化于明,废于晚清。唐朝的乡贡会按照地理位置将指标分配到州府,但并非平均分配,全国各地差异甚大。其中京都的名额最多,偏远地区的则最少。

古代学子要想参加参加科举考试,可在本籍与寄籍中选择作为考试地点,不得越籍考试。不过有些士子,假冒省籍参加考试,这种作法叫“冒籍”,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考移民”。

在唐朝时期开始出现了高考移民,甚至连大诗人王维、白居易都其中的一员。大诗人王维当时是在京兆府参加应试的,而并不是在其本贯蒲州,这就是冒籍取解行为。据说是因为王维善弹琵琶曲,深得某公主心,从而得到公主的帮助得到京兆府的解头。

在当时也一度禁止这种冒籍行为,但执行时间并不长,大部时期政策则相对宽松。而出现冒籍现象,无疑是因为指标不公而引起的,考生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前往高指标的地方应试。

诗人黄滔,更是在20多年的考试生涯中辗转9州府,真正是考遍全国。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高考移民却也有利于人才脱颖出来,也是对应考试指标不公的一种方法,唐后慢慢默允了这一种做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探趣吧系信息发布平台,探趣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大家都在看
北京各大医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