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可能很多人会不禁说出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那么,这种春耕的节气,怎么会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传说故事: